◎本报记者 雍 黎
2月14日,中国复眼“中国复眼”二期——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在重庆市云阳县开工。期开千万该项目将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工可公里计划于2025年建成,探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强的行星深空探测雷达,实现对千万公里外的中国复眼小行星探测 ,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期开千万
填补国内空白 支撑小行星防御计划
小行星撞击是工可公里地球的最大威胁之一 ,深空探测雷达是探测小行星撞击防御的重要手段,可以大幅提升小行星定轨精度,行星并获取小行星高分辨率形貌 。中国复眼
“中国复眼”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建设 ,期开千万计划在重庆建设世界上探测距离最远的工可公里雷达 ,通过高分辨率观测小行星,探测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 ,行星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项目共分三期开展建设 ,第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明月山 ,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 ,已于2022年12月完成建设 ,在开机运行之际就成功拍摄了我国首幅月球环形山地基三维雷达图像 。
此次开工建设的“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作为“中国复眼”二期项目 ,落地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中洲岛 ,总占地面积300余亩 ,将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在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后,还将规划“中国复眼”三期工程的建设,雷达单元数量拟扩展至百部规模 ,可拓展人类雷达深空探测的边界,为行星形成等世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突破研究难点 实现多部雷达协同工作
传统集中孔径雷达如同生物单眼 ,远距离观测需要极大孔径,物理上难实现 ,将多部小孔径雷达高效合成大孔径雷达一直是国内外雷达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要实现多部雷达协同工作是这项设想的难点,‘中国复眼’的实现可以说是雷达技术的一项突破性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涛介绍,昆虫复眼由多个小眼睛神经协同,通过“大脑”处理实现远距离观测,“中国复眼”如同昆虫的复眼,由多部雷达组合进行协同观测 ,突破了传统集中孔径雷达的功率、孔径局限 ,实现了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 。
据了解 ,“中国复眼”每部雷达单元都有独立的天线孔径、发射机 、接收机,彼此之间通过同步分发链路与智能控算子系统相连